民國六十六年 又見瓊瑤
風雲人物 鳳飛飛 鄧麗君 高凌風 劉文正 尤雅 *銀霞 蕭孋珠 李佩菁 田路路 於櫻櫻 *王芷蕾 / 邰肇玫
票房歌曲 我是一片雲 小村之戀 姑娘的酒渦 小雨打在我身上 煙水寒.深秋 秋詩篇篇 青色山脈 我愛月亮 異鄉夢 梨花淚 / 如果
七O年代台灣文藝電影的最佳推手, 當屬瓊瑤女士。 她的諸多愛情小說曾被白景瑞, 李行, 宋存壽..等大導演相繼改拍為電影上映, 如"一簾幽夢"、 "在水一方"、 "浪花"、"碧雲天"....等, 都非常地賣座。 熱愛電影的瓊瑤於是心有所動, 編而優則制, 在夫婿平鑫濤所屬皇冠雜誌的金援下 , 與盛竹如等人合資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 ~ 巨星影業, 專拍自己寫的中篇小說。 同時她每年固定只拍兩部戲, 檔期則是在農曆過年期間以及青年節, 電影歌曲則幾乎交由鳳飛飛包辦演唱, 作曲者則是左宏元, 他擅長以三拍子華爾滋的旋律, 編織瓊瑤如夢如幻似的電影情節, 這樣的鐵三角組合, 相得益彰了好幾年, "我是一片雲"(1977.1)是最高峰, 這張唱片賣座超過十萬張, 在當時是刷新記錄的。 當年鳳飛飛隨電影上映所出版的專輯唱片,幾乎和現今的『電影原聲帶』同出一轍!《我是一片雲》這部電影除了捧紅同名的主題曲外,另外一首"松林的低語",用於男女主角攜手出遊時,也風靡一時。而繼瓊瑤之後, 許多女作家的作品相繼被搬上銀幕,有名的尚有玄小佛、華嚴、徐薏藍等, 當然電影主題曲也是各家所爭,備受重視, 甚至用『無歌不成片』來形容七0年代的台灣文藝片也不誇張。
鄧麗君是當代另一位超級巨星, 從小就以天才童星身份出現的她, 受過完整的音樂訓練, 歌唱的宛如黃鶯出谷, 她一度前往東瀛發展, 民國六十六年甫自東洋歸來, 很受歌迷喜愛, 歌聲日漸傳遍海內外, 甚至穿破鐵幕, 當時被稱為"小鄧", 與中共的領導人"鄧小平"這位"老鄧," 形成對比; 人稱"不愛老鄧, 只愛小鄧", 就是對鄧麗君甜美溫婉的歌與人最大的讚美, 當時甚至還有傳言說, 大陸人提親時都要設法偷渡到一卷"小鄧"的錄音帶才行, 可見她的歌聲幾已成了大陸人的精神糧食一般, 她的歌曲及演唱技巧也影響許許多多大陸歌手, 如王菲, 那英.....等後輩, 於她歌唱中期,在台灣是由歌林公司代理發行香港寶麗金為她灌制的唱片歌曲, 自1977"雲深情也深"、"小村之戀"、1978"又見炊煙"揭開此段生涯高潮的序幕! 1977年,鄧麗君將翻唱自陳芬蘭的作品『月亮代表我的心』收錄在專輯中,簡單的曲調、琅琅上口的歌詞,透過重新詮釋,更顯得輕柔優美,使這首歌立即成為膾炙人口愛不釋手的華語經典。另一大將甄妮,則在這一年於導演張轍的牽線下,與香港邵氏力捧的小生傅聲結為連理,並出了在香港的第一張唱片『愛情四重彩』。
被判歌監一年的余天終於在春天解禁復出了, 這回重新出發特別重要, 因此在選曲上也格外嚴謹, 最後他們選了新秀紀利男譜寫的歌"又是黃昏", 做為余天重出歌壇的試金石, 果然, 這首歌又讓余天重返巨星的行列, 證明唱片公司的選曲還是獨具慧眼的。此外, 當時余天尚有一首好歌"小詩"也很流行, 作詞作曲者是越南華僑黃仁清。 黃仁清在越南僑界頗有名聲, 在六十四年春天, 越南淪陷前帶著妻兒歷盡千辛萬苦逃到台灣, 由於他有嚴重弱視的惡疾, 工作無著落, 基於對音樂的興趣及好友的支持鼓勵, 投身歌曲創作, 成為當代與蔣榮伊一樣多產的創作人, 他更以一個失去國家的人, 深切感觸, 創作了反共電視劇"煉獄兒女"的主題曲 ~ "莫待失敗徒感慨"(陳芬蘭演唱) ~ "誰甘願流離顛沛, 誰甘願失去依歸.." 這兩句一出聲立即震響了歌壇。 因為黃仁清具有越南難民的身份, 因此他也不時以"越人"為筆名發表歌曲。
同年, 劉文正再度與劉家昌合作, 演唱 "小雨打在我身上"。 那時他以法國影星亞蘭德倫的造型, 西裝, 帽子, 白色圍巾, 開創個人歌唱生命中最具鮮明形象的代表作。 "小雨打在我身上"一曲唱遍街頭巷尾, 更奠定了劉式唱腔; 他在專輯中收錄的"睡蓮"與"奈何"這兩首歌, 作曲者都是李達濤。 李達濤的作品一向氣質不凡, "睡蓮"一曲音樂部份只以電鋼琴與吉他伴奏, 簡單之中卻表現了空靈之感。 這首歌原不被採用, 是劉文正堅持, 才得以收錄它, 在唱片中也不是占主打的位置, 然而這首歌卻是劉文正所有歌曲之中評價很高的一首; 另外一首"奈何", 更是經典之作, 歌詞中說 "有緣相聚, 又何必長相欺, 到無緣時分離, 又何必長相憶....)這種大部份人都有的無奈心懷, 或許就是使得這首歌普受歡迎的原因吧, 它的流行完全來自一傳十, 十傳百的默契共鳴, 聽說歌曲的背後尚有一段李達濤的真實故事: 只因他曾愛上一個女孩, 情深意重, 然而她卻已是有歸屬的人, 萬般奈何迫使他必須結束這段情, 也才有感而發寫下這首感人好歌。 另一位舞台表演更為前衛大膽的歌星高凌風, 也推出了他的怪歌系列 ~ 姑娘的酒渦 ( 笑笑! 笑笑! 姑娘的酒渦 , 笑笑!) 幾乎人人都會來上一段。 這位極富爭議的"青蛙王子", 國語並不標準, 歌聲亦不好, 鼻音很重, 外型更是不及劉文正俊美, 卻可躍升為大牌之林, 憑借的是領先潮流的舞台設計, 記點強烈的歌曲, 以及無可取代的個人風格, 他後來一連串的歌曲, 如"泡菜"、"野菊花"、 "忍耐"....似乎換了別人來唱, 都唱不出他的味道!在他歌唱中期搭配阿珠阿花合音天使的組合,更是首見於歌唱界,舞台效果十足!
也是舞台表演前衛大膽的歌星~ 李佩菁,"我愛月亮"是她的成名曲。 她由銀河唱片跳槽至麗歌唱片公司, 錄了兩張專輯未見起色, 就在第三張專輯已錄罷, 唱片封套也做好時, 她的表哥李基生(即岳勳), 堅持要她主打"我愛月亮"這首歌。 他指出這首針對李佩菁的歌路而寫的作品,只要她能放開來唱, 保證一定會創造流行的。李佩菁在取得唱片公司的諒解下, 重新排練這首歌。 "我愛月亮"的旋律明快, 有說又有唱, 還有些山東腔, 琢磨了個把月後, 李佩菁即揣摩出一種激昂的語氣。 為使演唱時生動, 她又設計了一套舞台動作, 張牙舞爪似的, 怪雖怪, 可是真的就憑這怪而紅極一時, 並贏得了"月亮歌後"的封號。接著在第四張專輯中, 岳勳又為李佩菁寫了一首完全不同風格的抒情歌 ~ "道別"。 這首歌也小有名氣的, 可是大家都忘了原主唱竟也是她。 歌詞的大意是在讚頌友情 ~ "我願好友都能常常相聚首, 對著明月山川相問候, 和氣熱情互相親切的話舊, 莫讓時光分秒輕溜走"。
該年有件重要的事,莫過於新格唱片舉辦《金韻獎》系列活動 。 當時初成立的新格唱片,嗅出日漸流傳於校園內部的民歌所能帶來的無限商機,因此開始介入民歌的製作與發行。 這個由1977年至1980年連續舉辦四屆的《金韻獎》民歌大賽 , 是真正使得民歌在社會大眾中蔚然成風的關鍵。1977年夏季,第一屆金韻獎青年歌謠大賽使得更多年輕人得以參與流行音樂的寫作和改造,大幅豐富了民歌的表現形式。第一屆即誕生了<煙逝>、<如果>、<正月調>等創作前三名好歌 。新格唱片《金韻獎》每屆比賽完便會推出兩張民歌合輯,以及優勝歌手的個人專輯,這也迅速擴大了民歌對社會大眾的影響。由《金韻獎》第一集推出在短短數月內即銷售突破十萬張便可獲得印證,遠遠勝過當時暢銷專輯的一、兩萬張紀錄。愈演愈烈的民歌創作風,在當時的校園中形成熱潮。「草地上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抱著吉他輕聲彈唱」的畫面,也成為七十年代末台灣校園中普見的一個縮影,相信這樣的情節在許多電影中還常看得到。
尚稱有趣的事是,九○年代之前的台灣,歌曲在媒體上播放必須先送審,負責把關的新聞局居然想得出一堆光怪陸離的理由,把無數一般老百姓根本聽不出啥問題的歌都禁了。情節輕微者禁止公開演唱,嚴重的就根本不准出版,再嚴重一點,作者都可能要被抓去關,演唱者也會因此受牽連。當時李雙澤創作的<美麗島>和<少年中國>送審就遭退,之後他救人不幸溺斃於淡水。『少年中國』和『美麗島』,在他死後紛紛遭禁,前者是因為嚮往統一、有『為匪宣傳』之嫌,後者則是『鼓吹台獨分離意識』。李雙澤在地底若有知,想必也會氣得蹬腿吧。
民國六十七年 民歌茁壯
風雲人物 蕭孋珠 鳳飛飛 高凌風 劉文正 *池秋美 鄒娟娟 陳秋霞 李佩菁 *陳淑樺 *費玉清 *甄秀珍/ *包美聖 王夢麟
票房歌曲 踩在夕陽裡 月朦朧鳥朦朧.流水年華 泡菜 閃亮的日子 兒女情長 池塘邊 第二道彩虹 / 風告訴我.捉泥鰍 雨中即景
由蕭孋珠主唱的一首"踩在夕陽裡"在這一年裡唱遍街頭巷尾, 成為蕭孋珠歌唱生涯中期最成功的作品, 這首歌也是搭配電影出版的, 幕後作曲者是駱明道, 當初這首歌還被作曲家林二指稱是抄襲日本歌曲之作, 引起一陣軒然大波, 無論真假, 分析這首歌, 無論在它的旋律、 層次、 或是力度、 記點、 以及編曲, 於當時來說, 都算是很不落俗套的, 也很適合歌手的表現, 也難怪受到質疑, 不過這張唱片裡倒是有一首歌 ~ "背著吉他的女孩", 是筆者很欣賞的一首抒情曲, 它的曲風乍聽之下不太像駱明道的風格, 不過比較起同期由駱明道為另外一部電影"翠湖寒"所寫的同名主題曲(原唱:張素綾, 此曲曾被鄧麗君及王菲先後翻唱過), 又會發現這兩首歌相當相像, 喜歡三拍子溫柔曲風的聽眾, 不妨去找來聽聽看, 是否很神似呢? "背著吉他的女孩"也是為"踩在夕陽裡"這部電影所量身訂作的插曲, 因為記憶中, 片中的女主角林鳳嬌就是以背著一把吉他的形象出現的! 這樣的搭配真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月朦朧鳥朦朧"原是民初作家朱自清的文章篇名,被瓊瑤引用為文藝小說的書名,並在這一年春節拍成電影轟動上映,由林青霞、 秦祥林主演。主題曲是由左宏元作曲, 鳳飛飛演唱。這一首形似兒歌的小品, 簡單易唱, 卻被鳳飛飛唱的韻味十足, 連難得讚揚別人的劉家昌,都稱讚這首歌的作曲及演唱水準一流。當時為了電影造勢, 女主角林青霞還上鳳飛飛的過年特別節目, 合唱這首歌。歌壇、 影壇兩大天後難得同台合作, 傳為藝壇一大佳話。"月朦朧鳥朦朧"這首名曲,三拍子的基本節奏,也是許多年輕人學彈吉他時的入門曲之一。這張同名電影專輯中還有"懷念的鐘聲"、 "月夜情"、 "可愛的人兒在哪裡"..等曲都是由日本歌改編的,鳳飛飛演歌式的唱腔與動聽旋律依然使這些原本串場的副攻歌,最後都成為歌迷青睞的鳳飛飛名曲。
在70年代, 對歌曲的編曲重視程度並不若詞曲本身, 因此對編曲的要求不高, 以致水準落差很大。 掌握較多資源的歌林唱片, 因為都以御用專職制簽下創作及編曲者, 因此編曲水準是較為整齊並傑出的, 如旗下的林國雄就常能編出不錯的曲子來,歌林唱片公司還首開自設錄音室先河。 出自鳳飛飛1978年11月出版的新歌"一顆紅豆"專輯, 也大部份都是林國雄的編曲作品, 尤以"一顆紅豆"這一首瓊瑤電影主題曲, 編曲意境最為柔美、 優雅。 林國雄以罕見的口琴, 與小提琴及吉他相互交織, 為這首旋律簡單的曲子畫龍點睛, 很值得推薦; 專輯內並乍然可見一首"菊花", 是由80年代編曲大師陳志遠所編的曲。 當時陳志遠初出茅籚, 由樂師出身的他,在這個時期開始有機會為很多流行歌曲及金韻獎的民歌編曲。 他在前奏開始使用電吉他, 取代以往常被用的短笛, 這樣較貼近現代感的呈現, 使音樂多增加了力度與震憾性。
當年會唱怪歌的男歌星首推高凌風, 而女歌星呢? 當時也有幾個動感歌手, 如少數走性感路線的楊美蓮, 月亮歌後李佩菁, 還有就是鄒娟娟, 鄒娟娟初出道時, 是走著如江蕾一般的抒情路線, 出了幾張唱片, 後來才改走怪歌路線, 唱起了如"池塘邊"、 "漁村風光"、 "萬能的手"、 "小小禮物"...等這一類的歌, 這也才樹立起個人的風格。 鄒娟娟唱的怪歌, 乍聽之下與高凌風的怪歌是否很像? 原來都是同出一人之手, 那正是作者岳勳, 周燕蘭二人搭檔的作品, 難怪氣味如此相同, 雖然這些歌當時是"不太正常"的, 然而今日再聽, 似乎也不會顯得太突兀或落伍, 是否顯示這些歌曲還蠻有時代感的呢?
當時唱片歌曲要走紅, 除了搭電影的線之外, 搭配電視連續劇也是一個方法。 記得中國電視公司曾有一部八點檔的連續劇"烽火兒女情"上檔時, 為宣傳新劇及主唱新人, 中國電視公司與歌林唱片便聯合舉辦了一項"猜猜誰是主題曲演唱人"的活動, 那時由三位演唱者分別演唱主題曲"兒女情長", 讓觀眾投票猜謎送大獎。 當她們唱出第一句"送你一朵鮮花, 繫在襟上, 願它時常為你, 夢裡飄香..."時, 三人音色完全迥異, 答案自是清楚不過, 有如送分題一般, 根本無需觀眾考慮, 然這猜獎活動不失為一種造勢宣傳的手法, 主唱人池秋美也因此打響了知名度。由歌林唱片1977年歌唱比賽亞軍出身的池秋美, 來自苗栗, 出片當時, 唱片公司還特別強調她是標準的客家姑娘, 彷彿當時就已知道利用族群的認同感, 吸收特定群眾的支持... 同年八月,池秋美便又搭配另一部連續劇'春水悠悠'推出同名新專輯, 走的仍是鄧麗君一派的清柔路線。雖然池秋美並未大紅,卻因中視及歌林唱片一度的力捧,使她曝光率極高,在當時也小有知名度。
來自香港, 由阿B(鐘鎮濤)、阿倫(譚詠麟)、陳友..等五位帥氣的大男孩所組成的合唱團體 ~ 溫拿五虎, 在香港受到矚目,在這一年於歌林唱片的力邀下, 來台發行首張專輯"Sha -La- La-La-La", 反應熱烈後順勢拍起電影來, "追趕跑跳碰"就是最著名的代表作, 主題曲當然就由他們自個兒包辦。 當時這種搞笑的香港電影不少, 像許冠文、 許冠傑兄弟的, 還有蕭芳芳的林亞珍系列都是!
民歌運動隨著商業手法的包裝,於流行歌曲風行的邊緣逐漸開出一條路,越加茁壯。<新格唱片>,<海山唱片>是促進民歌流行的兩大唱片公司。 繼1977年新格唱片的金韻獎之後, 1978年海山唱片也開始舉辦民謠風民歌創作比賽,並出版一年一張的紀念專輯,連續四年。 這兩個音樂大賽都是當時培育人才的搖籃, 金韻獎第一屆冠軍歌手陳明韶以及優勝歌手包美聖都是個中翹楚。 包美聖唱過著名的"捉泥鰍",中間還有段小插曲。 原來作者侯德健寫的"捉泥鰍" ,歌詞中唱到『小毛的哥哥帶著他捉泥鰍』,因為『小毛』對政治當局來說太敏感, 於是被勒令改成『小牛』才准播出。 此外, 陳明韶及包美聖都唱過一首名曲"看我聽我"~這原是作者邱晨打算寫給鳳飛飛當綜藝節目開場時暖場的歌, 沒想到唱片公司不要,最後卻由民歌手口中唱出,成為經典。在那個年代, 普通歌星與民歌手有著分明的界限, 由"歌星"與"歌手"這兩個相對的名詞便可略見一二 。 通常稱演唱流行歌曲者為"歌星", 對一般人而言, 認為歌星非常亮麗光鮮, 遙不可及,在穿著打扮上也非得濃妝艷抹,是以製作人不會讓鳳飛飛唱 <看我聽我> 這種過於平民的歌。 然而對某些知識份子或高社會階層者而言, 」歌星」二字也有著些許戲子的嘲謔成份, 感覺上是不入流的! 不過這樣的情況受社會風氣的轉變以及民歌運動的融入生活,漸漸被改觀了!當時有名的唱片歌星源出三大家:歌林唱片旗下巨星雲集,鳳飛飛、蕭孋珠、鄧麗君、劉文正、高凌風、鄒娟娟、陳秋霞..都是 ; 海山則擁有尤雅、甄妮、陳蘭麗、張璃敏、陳淑樺、陳盈傑、銀霞、費玉清、甄秀珍、王曉晴..等人,麗歌唱片則有餘天、崔苔菁、吳秀珠、李佩菁..等 。
當年的音樂界尚有幾項第一 。致力於民謠的許常惠組織"台灣全省民眾音樂調查隊",開始環島採集民謠。雲門舞集嘉義首演,民謠歌手陳達並為其錄製<思想起>,顯示當時鄉土意識對文化藝術界的影響甚鉅。金鼎獎也開始頒發唱片類獎項。中廣陶曉清主持的<熱門音樂>節目,開始有專屬國語歌曲的月排行榜及年終排行榜,聽眾票選活動,第一年的冠軍為<好了歌>。民歌手楊祖珺的首張個人專輯發行後兩個月就被唱片公司回收銷毀,只因為有人認為她在榮星花園舉行"青草地演唱會",為廣慈博愛院發起雛妓募款,此一全台首度大型露天演唱會,名為公益,實有搞社運的嫌疑。這樣莫須有的罪名,結果真把她逼進了政治反對運動的陣營。
結合社會新聞,娛樂消息,影劇八卦的綜合性雜誌~時報週刊,於這一年三月創刊。這份刊物的創刊動機是因當年尚有報禁每日報紙只有三大張,故常會有許多漏網新聞無法盡載,是以時報報系以這份刊物詳細報導每週大事之始末以及話題人物。時報週刊首創半開版面,並大膽以知名女藝人的沙龍照為封面,在當年尚未開放報禁的保守社會中,算是很有影響力的一份刊物,許多遊子在搭長途巴士或火車時都不忘先買一本。在它之後便又有美華,翡翠,獨家報導..等雜誌陸續出刊跟進。這些雜誌即變成唱片歌星出片時增加曝光度的宣傳媒體。
文章來源: 維也納音樂論壇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