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 1988
1979 年 1980 年 1981 年 1982 年 1983 年 1984 年 1985 年 1986 年 1987 年 1988
校園時代 流行民歌 寫實革命 西風東進 戰國新兵 異軍突起 明天更好 老將轉型 新舊交融 偶像崛起
民國六十八年 校園時代
風雲人物 民歌手( 齊豫 王夢麟 蔡琴 李建復 包美聖 ) / 鄧麗君 鳳飛飛 銀霞 *江玲 *沈雁 余天 甄妮 *蔡幸娟 *禹黎朔
票房歌曲 橄欖樹 阿美阿美 恰似你的溫柔 / 小城故事.甜蜜蜜 雁兒在林梢 蘭花草 我心屬於你 踏浪 榕樹下 夢中的媽媽
當一般唱片業者並未意識到民歌已日漸成為一種音樂發展方向時,新格公司卻已透過商業方式包裝、發行、宣傳民歌有成。對於每一屆金韻獎大賽湧現出的新人與新作,在新格製作人姚厚笙、黃克隆的極力倡導下,均以《金韻獎紀念專輯》的名義推出合輯,為民歌運動起了無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漸漸地,民歌不僅逐漸轉化為在校園中流傳的"校園歌曲",甚至成為主導流行市場的主流歌曲。在新格的陣營中,齊豫與李建復是最令人矚目的標竿型歌手。
齊豫自第二屆金韻獎大賽奪冠後,立即被新格唱片招納至旗下。1979年,推出個人的首張專輯《橄欖樹》。 齊豫得天獨厚的嗓音,以及她獨特的詮釋方式,均表現出她與市場流行截然不同的藝術氣息。而她專輯的製作人李泰祥亦是流行樂壇上的「獨樹異幟」,由他所創作的作品既屬古典亦屬流行,力求做到二者之間的和諧。李泰祥將齊豫的美聲視為一種樂器,盡其旋律恣意譜寫,在民歌時代創造出一種截然不同的曲風。專輯中的「歡顏」 「橄欖樹」當時被選定為屠忠訓導演電影《歡顏》的主題曲,隨著電影的上映成為樂壇關注的焦點,這部商業電影捧紅了女主角胡慧中與主唱齊豫, 而校園民歌經過商品包裝後,不僅首度進入電影中,也在次年打敗兩首愛國流行歌曲〈成功嶺上〉和〈沒有泥土那有花〉,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橄欖樹》專輯被贊為民歌時代無以倫比的經典代表作,這首「橄欖樹」也在二十年(2001年)後由新歌手孫燕姿及老歌手費翔重新演唱, 再造流行, 歷久彌新!
1979年底,由於中共與美建交,中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使得台灣「政府」急切尋找一種方式以安撫社會上一片緊張的氣氛。 當時著名的詞曲作者侯德健便伏案急書創作出「龍的傳人」這首歌,當他在一次演唱會上首次發表這首作品時,就受到樂迷和官方極大的重視。是以, 由李建復演唱的這張專輯自「誕生」那一刻起就被鍍造了政治的光環,從而形成了由官方一手操控的流行風潮。一時間各大傳媒爭相播放,甚至 「中影」還拿它來拍攝政宣電影,做電影主題曲,可謂紅得一塌糊塗。「雖不曾看過長江美,夢裡常神遊長江水,雖不曾聽過黃河壯,澎湃洶湧在夢裡」這幾句歌詞甚至撫慰了許許多多外省移民的心。有誰能質疑歌詞中澎湃的民族情感?有誰能質疑悠遠的歷史文明和真實的血緣淵源?在解嚴前的政治環境中,長江、黃河、巨龍、黑髮黃膚的譬喻,總是大中華國族主義神話的再制,企求在瞬時即變的歷史中,留下雄渾的一記。第一屆」創作歌謠排行榜」中,這首歌還蟬連了14周的冠軍。不久後,隨著歌曲作者侯德健「叛逃」大陸,他的一干作品旋即被通牒為禁歌。夕日縈繞在人們耳際的旋律嘎然而止,著實有些尷尬。除了新格外, 歌林公司也集合旗下眾多大牌歌星, 如鳳飛飛、鄧麗君、蕭孋珠、高凌風...等人,推出淨化的愛國歌曲合集, 以鼓舞全國士氣。 如"桃花舞春風"、"四海都有中國人"、"誰都不能欺侮他"、 "巨航"...知名好歌,都是出自該合集中。 當時外在的變局似乎反而促成國人的空前團結, 民心激昂達到最高點。
海山唱片在民歌運動中的作用雖然遠不如新格強大,但仍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代表的《民謠風》合輯是當時唯一可與金韻獎相互較勁的民歌品牌,具有強烈的影響力。而海山幫最為重要的人物是由他們一手捧紅的女歌手蔡琴。她的第一首作品 「恰似你的溫柔」,也是創作才子梁弘志發表的處女作。 歌詞中訴說著"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張破碎的臉.....但願那海風再起, 只為那浪花的手, 恰似你的溫柔.." 這樣既白話又有深度的歌詞與旋律, 發表於民歌轉型成流行歌之際, 令許多愛歌人拍案叫絕(許多人還故意把它唱成」掐死你的溫柔」), 這是第一首成功銜接民歌與流行歌的跨時代作品,在樂壇上深植人心。後來隔年九月蔡琴推出的《出塞曲》專輯中,同樣有一首梁弘志的作品"抉擇"大受歡迎,確立了往後他們合作的黃金組合。此外,一曲由劉家昌早年創作的老歌新唱曲 ~「庭院深深」,也給當時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音樂上廣受好評,自此墊定蔡琴在國語流行樂壇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任何國語老歌,特別是二、三O年代、 上海時期的老歌,經由蔡琴低沉磁性的歌聲表現出來,別具一番懷舊幽情。蔡琴之後推出的國、台語老歌專輯,與她新歌專輯的數量,恐怕是不相上下的。海山幫另一位重要人物則是在民歌時代極為著名的創作型歌手~葉佳修。由他擔任詞、曲、主唱的首張專輯《葉佳修》,在民歌時代首創流行樂壇全能派歌手的先驅。作品中,他所標榜的「鄉村風格」在專輯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赤足走在田埂上」、「思念總在分手後」、 「鄉間小路」等作品均在歌迷中廣為傳唱。
在民歌運動搞得如火如荼之時,一些流行老歌手也紛紛推出各自的作品,這其中最為走紅的仍是阿姐級的鳳飛飛」流水年華」、「雁兒在林梢」(1979.2)、「沒有泥土那有花」(1979.6),以及鄧麗君的「小城故事』(1979.12)。然而同一年的年中與年底, 歌林唱片也不忘培植新人, 推出走偶像路線的"第一代"玉女歌手 ~ 江玲與沈雁。 她們二人的成名模式相似,都是由於加入華視歌唱訓練班、後來拍攝廣告而被唱片公司發掘,脫穎而出的。 江玲與沈雁常被相提並論,兩人都具有清麗亮眼的外型, 歌聲乾淨甜美, 於是分別以清新的"我心屬於你"(1979.6)、 "踏浪"(1979.12)打開知名度。 同為影歌雙棲的二人也拍攝許多文藝電影並演唱主題曲 。在當時她們所唱的歌曲, 配合年輕學生的氣質與正熱門的民歌風, 被視同民歌般廣泛傳頌, 受歡迎程度甚至遠及東南亞, 一點也不遜於鄧麗君、鳳飛飛 .. 等前輩。作曲者左宏元甚至表示 , 原本"踏浪"這首歌的主唱人為鳳飛飛, 沒想到被沈雁捷足先登, 竟然唱紅了!!而這首歌後來也被九O年代的歌手徐懷鈺改編成舞曲版, 收錄於唱片中。
民國六十八年, 海山唱片也不落歌林之後, 推出曾於兩年前唱紅"秋詩篇篇"一曲, 歌紅人未紅的玉女歌手~銀霞。當時銀霞自美就學歸來, 推出第一張新作 ~ "蘭花草"時, 正逢民歌盛行之際, 讓銀霞得以以民歌手姿態再出發。這首"蘭花草"取自胡適歌詞, 由張弼作曲, 由於詞曲淺顯易學, 當時唱遍大街小巷。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幾乎人人都能朗朗上口, 銀霞這才真正嘗到走紅的滋味。 後來她也陸續以 」蝸牛與黃鸝鳥」、」你那好冷的小手」..等歌,更上層樓。 當時銀霞剪著可愛的瀏海, 成為與歌林唱片的江玲可以互別苗頭的"妹妹頭"玉女歌手, 這種髮型也成為許許多多年輕女孩走進理髮店, 紛紛指定倣傚的造型。
除了新秀女歌手外,正走紅的溫拿五虎如同一般的演唱團體一樣, 無論多麼受歡迎, 最後都將走上拆伙的道路。 然而主唱阿B, 因為長相俊帥, 外型忠厚, 可塑性高, 為導演李行賞識, 改回本名鐘鎮濤, 有了參演電影"小城故事"的機會。 此片不僅使他單飛後成績更加搶眼, 也為他的個人專輯"我的夥伴"催生, 更為其他團員, 如: 譚詠麟、 陳友, 來台發展做了很好的試金石!在民國六十八~七十一年間,鐘鎮濤的拍片量穩居男明星之冠, 成為繼二秦之後的文藝新小生!同樣來自香港,兼具民歌與流行歌色彩的才女陳秋霞,則在這一年推出了多首創作曲,如"往事"、"水手",此外她所主演主唱的電影」一個女工的故事」,也再次將秋霞的名望推向巨星之端。
台灣一度收視最高的綜藝節目:華視"綜藝一百"(張小燕主持)及中視"歡樂假期"(包國良主持)都於該年開播,與另一節目」蓬萊仙島」(李季准主持)並稱三大紅牌綜藝,而當時最長壽的歌唱節目卻是台視的五燈獎。五燈獎節目中的才藝競賽,花樣百出,小朋友、老外、阿公、阿婆都有發揮的園地,想要奪冠者需挑戰至少二十五次,通過五度五關登上衛冕者寶座後,辛辛苦苦拿得獎五萬,還需要昧著良心把錢捐給慈善機關,雖然有點虛偽老套,但節目中也確實培養出許多有實力的歌手,中視還曾推出統一集團贊助的六燈獎與之打擂台過。不過招牌還是老的好,當年由五燈獎引發、 陸陸續續開播的大小歌唱比賽節目還真不少。同年,新聞局為了淨化歌曲內容,開始實施歌曲審查制度;凡是國、台語歌在上市前,要先送到新聞局審核,由專人審查,未通過的要修改到合格才可出版,這個制度一直到民國七十六年才喊停。
政治上,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份高雄爆發美麗島事件,此為台灣民主運動以來最慘烈的一次,追求民主自由開放都是需要付出一些奮鬥與代價的。
民國六十九年 流行民歌
風雲人物 民歌手(蔡琴 施孝榮 鄭怡 王新蓮 ...) / 費玉清 劉文正 蕭孋珠 *鮑正芳 銀霞 江玲 *黃仲昆 沈雁 王芷蕾
票房歌曲 抉擇 歸人沙城 偈 / 中華民國頌 三月裡的小雨 迎著風的女孩 天涼好個秋 你那好冷的小手 我的小妹 你怎麼說 秋水長天
1980年,台灣的自強年,李建復在新格旗下推出的首張專輯《龍的傳人》,把新格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包美聖《包美聖之歌》、《樵歌》,楊耀東《季節雨》,王海玲《偈》等作品,則相繼成為民歌運動中重要的專輯作品,除此以外,施孝榮、鄭怡、馬宜中、王新蓮、木吉他合唱團...等, 均出現在新格的合輯中,因而新格當之無愧地在當時領導著民歌前進的方向。然金韻獎由於終究是唱片的工業, 商業與否是必要的考量, 為了讓唱片業能有生存的空間,後期的創作已失去最初提倡民歌的精神, 變得不自然, 彷彿是為了創作而創作,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 漸漸失去原味, 因而民歌開始走下坡, 直至被時間的洪流所淹沒為止。然而民歌運動所造就的歌手, 多轉入詞曲編寫的工作, 成為下一個世代流行音樂的主導核心。
來自台南, 十四歲的小女孩~蔡幸娟,也在這一年出道,推出『夏之旅』專輯, 同名主打歌是黃仁清的作品。 當時黃仁清的筆名是吉雄。 "走在鐵路旁, 我背著吉他...." 旋律朗朗上口, 一時頗為流行; 另一方面, 年方二十的江玲則以第三張專輯"歸人", 再造個人演唱新高峰, 尤其一曲"我的小妹", 讓"小妹"成為江玲新的代名詞。那時江玲擁有自己龐大的歌友會"小妹俱樂部" ,歌迷們爭相穿上繡有她英文名字Jelly字樣的T恤, 偶像經營的手法全然取經於日本。 小妹江玲也開始主持節目, 拍電影,製作電視專輯,對於一個玉女歌手而言, 這樣多角化的嘗試, 可算是很勇敢, 很創新的! 當時江玲被與同為華視基本歌星的潘安邦 (代表作 : 外婆的澎湖灣)配對成歌唱情侶的形象, 這是繼張琪與謝雷搭檔後, 難得一見受好評的歌壇組合。 這時期歌壇幾乎是年輕人的天下, 銀霞主唱並主演電影"你那好冷的小手", 也再次贏得掌聲。
看完活躍的民歌手及新人的表現, 當然也不能忽略舊歌手的勢力。歌林之星蕭孋珠難得翻唱西洋歌曲,這次她動感地大唱 『啊吧哩逼哩波離唄,愛你的只有一個人,愛你的只有一個只有一個我.......。』,那時被綜藝一百的主持人張小燕戲稱是」我爸爸在賣玻璃杯..",造成話題,意外使」迎著風的女孩」這首歌大為走紅。蕭孋珠一貫清新樸實的風格,中氣十足的歌唱,使她無論是主持現場歌唱節目或演唱電視電影主題曲,都能游刃有餘。但自民國六十九年起,她出片量銳減,平均一年只有一張新作品,以求慢工出細活。默默耕耘的蕭孋珠,兩年後走入婚姻,在七十三年(1984)也獲得金鐘獎最佳女歌星的榮耀。 歌手劉文正則為拓展東南亞市場於1980年投效東尼唱片, 在此階段,他歌唱技巧上顯見精進, 歌路也由以往的青春洋溢, 轉變成成熟魅力。 首張轉型作品"三月裡的小雨", 詞曲平易順口, 創下當時的紀錄, 更助他開啟連拿三年(69、 71、 72 )金鐘獎最佳男歌星以及無數大獎肯定的巨星之路。(當時金鐘獎是歌星的最高榮耀)
甜姐兒鄧麗君在"艷紅小曲"專輯中B5一曲溫柔婉約, 小調曲風的歌 ~ "你怎麼說", 當時成為電台點播率最高的歌。甫得金鐘獎最佳女歌星殊榮的她,歌曲也漸受海峽對岸同胞的狂愛。鄧麗君在專輯中常會翻唱別人唱過的歌, 選錄口水歌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一, 其餘的歌則可能是已在香港發行, 版權在香港寶麗金的日本翻譯歌, 最後才是配合文藝電影, 在台灣重新灌錄的主題曲, 雖說如此, 但她唱起別人的歌, 卻能把原本不紅的歌, 唱出自己的風格, 使歌曲更受歡迎, 成為她的代表作, 如"月亮代表我的心", 這原本是歌手陳芬蘭、 劉冠霖的原唱曲, 然而卻是鄧麗君將她唱紅的, 現在已經沒有人記得原唱的版本了, 諸如此類, 還有 "奈何"(原唱:劉文正); "惜別"(原唱:張艾嘉); "追隨彩虹"、 "寄語多情人"、 "魂牽夢也系"(原唱:鳳飛飛); "望著天空的女孩"、 "詩意"、 "夢向何處尋"、 "把心兒圈起來"(原唱:蕭孋珠), "雲河"、 "我心深處"(原唱:黃鶯鶯); 在水一方、 "初戀的地方"(原唱:江蕾).... , 當然在那個時代, 創作者沒有版權稅的制度, 寫完一首歌, 就是賣斷給唱片公司, 唱片公司便將一首首好歌一次次讓旗下歌手翻唱, 於是同一首歌有好多版本是稀鬆平常的事, 只是像鄧麗君這樣會選歌的例子, 倒也難得一見!
那時候的"流行民歌"(混血後的新流行歌), 除了清新之外, 還有一個特色, 就是喜歡在主歌開唱前加一段旋律好記, 可吟唱的開頭, 往往以"啦啦啦...."開頭, 這樣的例子很多, 如:
黃仲昆的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兩次)",
沈雁的 "啦 啦啦啦啦啦-呀, 啦 啦啦啦啦啦-(兩次)"
鮑正芳 "啦 啦啦啦 啦, 啦 啦啦啦-, 啦 啦啦啦啦啦-啦-(兩次)"
施孝榮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兩次)",
是不是很有趣呢?
文章來源: 維也納音樂論壇
- Mar 06 Tue 2007 21:43
台灣流行音樂三十年年鑒 (五)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